降准,拉不起楼市!
在疫情肆虐和楼市拉胯的双重压力下,放水还是来了。
4月15号央行宣布在4月25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300亿元。
随后4月18号央行和外汇局印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等23条政策措施。
先是放水,然后指导放出的水该具体怎么用,央行良苦用心了。
1
这两个消息出现后,挺多粉丝在后台私信问我其对楼市和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其实这种力度的放水,本质上改变不了什么,既翻不起楼市的大浪,也改变不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既然大家问的多了,今天就来集中解答下。
解释下降准,这玩意作为投放货币的一种政策工具简单理解就是,商业银行把本该按照一定比例上交给央行保管的存款进行了比例上的降低。
举个例子,以前商业银行收100元的存款按照存款准备金率是10%的要求,要给央行上交10元作为存款准备金,剩下90元可以用来放贷,现在准备金率降低了0.5%,那么商业银行再收100元的存款,就只用上交9.5元到央行,而剩下的90.5元则可以用来正常放贷。
简单理解就是商业银行可投放到市场内的货币总量变多了。
解释完降准是个什么玩意,再来说下这次放水的力度,这回降准了0.25个百分点,按照从2017年算起的数据平均计算得出年平均1%的降准幅度来看,这0.25个百分点的降准力度,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翻不起什么大浪。
首先在实体经济方面,当中小企业感受到市场未来预期不好时(疫情反复+市场需求不足),就会自然而然的降低扩张和投资的需求,这时企业是没有多少资金需求的。
因为企业需要去计算一个资金成本的问题。
只要当折现净现金流,也就是折现未来的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为一个正值的时候,企业才会愿意贷款扩张投资,增加生产,否则企业则会选择拒绝贷款,拒绝扩张。
这就好比,你准备开一个小餐馆,需要贷款50万,但是当你计算了贷款利率和未来收入再加上疫情可能导致对经济环境的影响时,你发现盈利非常困难,甚至存在相当大的赔本可能,那么你只要不傻,基本上都不会把开餐馆的这个想法付诸行动。
企业是这样,个体也是一样。
当个人对未来经济环境抱有悲观的看法时,消费就会减少,就像上次文章我提到的结婚人数在年年下降的数据一样,在个体的消费中,除了购房之外,结婚的消费支出应该是相对最大的,而结婚消费基本上还算是个刚性需求(不婚主义除外),连结婚这个还算刚性的消费都在持续下降,其他的消费就别提了。
这时的个体对贷款需求也是减少的,因为人们清楚,这个时候贷款消费所增加的债务压力远比消费本身带来的快感要来的大的多。
早在2021年初,央行公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显示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72.5%,得益于疫情后的放水刺激,杠杆率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7.4%个百分点,而2020年末的住户部门贷款余额中的个人贷款余额达到了63.2万亿,同比增加了14.2%。
按照央行报告原话说,我国居民债务继续扩张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
这种情况下,银行你敢放水,个体怕是也没能力接了。
2
当企业和个体都对放水不再敏感的时候,就基本意味着货币工具开始逐渐降低了对经济的刺激能力,这种情况下央行放出的水,大概率下还会在金融系统内空转,或者继续流入一些本不该继续流入的地方。
比如楼市。
这里注意,流入楼市是针对的房企,而不是购房群体。
4月20号也就是今天,经济日报发表了一篇《发挥稳楼市在稳大盘中的作用》的文章,文章中有这么一段。
房地产业在带动经济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的作用明显。数据显示,2021年,房地产业增加值7.76万亿元,建筑业增加值8万亿元,合计占GDP的14%左右。2021年房地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2%,拉动整体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规模大、链条长、牵涉面广,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中都占有相当高的份额,对上下游相关产业带动效应强,对投资和消费影响大,对经济金融稳定和风险防控具有系统性影响
这话说得对不对?对,房地产的确是既拉动了经济增长,又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还充当了地方的财政奶牛贡献了相当大的卖地收入,站在宏观角度看,功劳也不小。
但如果再联想到之前,比如2020年楼市因为放水后发热的那段时间,各大官媒的文章对楼市挤压居民消费能力、推高资产泡沫、扩大贫富差距、还有造成的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等弊病时的各种批判,我就觉得非常有意思。
楼市还真就是个尿壶,用完的时候各种嫌臭,恨不得踢到床下让其永不见天日,着急的时候又各种肯定,恨不得抬到茶几上供着。
从经济日报这篇文章来看,如果再结合最近其他官媒不停的报道关于楼市面临的困难和肯定楼市在经济中起到的贡献,可以预计,这次降准放出的水是一定会分给楼市一些。
这倒不用主观上用政策去引导,因为只要政策不把漏洞堵死,历来释放的货币基本都会流入楼市相当一部分。
2020年疫情后深圳和上海楼市迎来的第二春,就是个例子。
因为不管定向降准还是全面降准,货币的流向本质上都是不受控制的,在市场规则下,货币只会流向利润洼地或者叫做避险场所,即使用政策设置了层层门槛,也只不过是让货币多绕了几道弯而已,最终该流向的目的地,很难改变。
经营贷就是个最好的例子。
3
所以接下来房企会成为收益的群体之一,但是这基本上只限于财务状况较好的头部房企。
原因有两个。
第一保证其资金流动的充裕,让其可以在土地市场上继续充当转化器的作用,保持地方上土地的正常“销售”进度。
第二加速并购中小房企,把潜在的一部分小房企暴雷隐患提前消除掉,让市场购买力的信心恢复,从而加速个体在楼市的进场和去化速度。
总之就是让财务较好的大房企继续支棱起来,毕竟接下来地方上卖地换钱的任务还得指望他们抗起来。
至于购房群体基本上不需要这波放水,注意是不需要,而不是得不到。
从之前第一季度的房地产数据就能看得出来,全国百城商品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了40.5%,而这还是在各种限购放松限售取消,外加首付降低棚改货币化开启的政策催动下才得出来成绩。
也就是说政策已经放开了,商贷首付也降低了,但是购买群体压根不买账,你现在就是降准放水又能怎么样呢?你总不能把商贷首付统一降低到10%吧?
现在房贷利率的加点各地几乎都在下降,放款速度也是一个比一块,但就是刺激不了人群进场的速度,很明显购买力当下缺的不是信贷资源,而是信心和敢于负债能力。
当买房需要把一个人过去的积蓄,当下的借款,和将来的收入全部消耗掉时,未来可以预期的收入稳定增长,几乎是唯一能支撑人进场的因素,但是显然现在这个预期好像越来越差。
可以这么说,放水过后,楼市大概率还是会让接到水的房企造出那么几个地王来拉动市场预期,而地方上则是为放松政策接着加大力度敲边鼓。
因为他们都需要个体最终接住这些放水,这些水注入到房企一部分后,都会转化成土地,而土地会转换成房子,房子就需要有人接盘了。
缺了最后一环个体积极买房接盘的环节,整个楼市这套循环就别想畅快的转起来。
所以这次的降准,并不能给最后一环的个体带来什么信心,降准后,就让房企继续独舞吧。
4
不管怎么说,还是希望这次降准释放出来的货币,能多多少少流入实体一些,而不是有太多的流入到房企和楼市中去。
如果货币政策总是“阴差阳错”的拉楼市一把,那么楼市就会成为一个大而不倒的扭曲的怪物,这个怪物会不断的制造更大的债务雪球,直到它自己再也推不动为止。
到那时的雪崩,真就不好玩了。
猜你喜欢